这儿,地灵人杰,人文荟萃,一方温婉高雅的江南水乡,一座文脉渊厚的千年古镇,一个享誉全国的内衣名镇。
这儿,名胜古迹颇多,一亭二楼三市四寺五河六山七树八岩九井十桥,叙述着宜山的千年文脉,写满了年月风尘的故事。
这儿,全省面积最小,名望却很大,“纺织之乡”“我国内衣名镇”“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双百工程演示基地”都是她的代用名。
宜山前史悠远持久,早在三国时期已有人寓居,唐朝已有村落,吴越国时期得到大力开发,开展至北宋建隆年(960年)建镇,称为泥山,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是温州七大古镇之一。
明朝已改称宜山,清乾隆二十五年改称仪山,清宣统元年为避溥仪讳,复称宜山。
球山,古名泥山,曾是海上孤屿,高空俯视,状如平地一泥丸,故名泥山;远望之,又如平地一球,俗称为球山。
河,是宜山的灵脉,长命河、溯水河、东河、鹤河、横河,河道交纵,河塘纵横,路环水抱,处处充溢浓郁的江南风情。
有河,就有桥,汇源桥、广源桥、三进桥、进源桥……桥桥相望,桥桥相连,贯穿了水镇宜山的交通,加之最陈旧的元祐古石桥,最富传奇的黄良牛车桥,最有典故的珠山棣华桥,构成了宜山独有的水乡神韵。
宜山的老街很短很短,也很长很长。一条条青石铺就的冷巷,一排排青砖黛瓦的老房,一张张泛黄褪色的老照片,一点点侵染着回忆的惆怅。
老街无时无刻不流淌着诱人的美食,舌尖上香甜的回忆。酸香开胃的牛油渣,脆香金黄的灯盏糕,香糯甜口的年糕,薄荷香清的薜荔冻,香口滑软的鱼饼,糯香扑鼻的蒸糕——这些迷人的特色小吃,道出了万千宜山人亘古不变的家园情怀。
薛勋郎的夹缬印染作坊,是全国专一完好保存夹缬传统工艺,且尚在出产夹缬的作坊,堪称是我国古代印染业的活化石。
我国内衣名镇电商网红基地的打造,梁宅小微园区的大力建造,高机与吴三春的故事,织就了宜山纺织业的百年传奇;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双百工程演示基地,还有“我国内衣名镇”国字号金手刺,全镇一半以上的人口,近百分之九十工业与针纺织相关,上一年产量60亿元,可以说全国内衣“四分天下有其一”,显示了宜山“中华榜首织”新农村建造无限的商机。
一百多年前,宜山人陈际中、陈筱垞父子在球山之麓创办了星岩书院,后又创立“平阳县公立仪山初等小书院”和“平阳县立江南高级小书院”,从这儿走出了姜立夫、苏步青、朱维之等一批国内外盛名的我们学者。1990年宜山小学被命名为“苍南县第二试验小学”,分校后的宜山小学和试验二小,齐头并进,成绩斐然,都成为浙南名校;2022年宜山一中和宜山试验中学,康复了两校独立办学。
美丽村庄宜居景象益发亮丽,让宜山更具田园村歌的各样风情,成为让人魂牵梦系的江南水乡,显示着无限潜力和无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