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节日,“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最深的乡情、最浓的乡愁。山东利用春节有利契机,举办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一场场精彩文化盛宴,让广大群众和游客感受到山东热腾腾的烟火气和浓浓的年味。假日期间,大众日报特别推出“假日观察”栏目,带你了解山东新年新景新气象。
“初一就要正式演出了,趁着早上人少,抓紧在村里空地练上几遍。”大年三十,天刚蒙蒙亮,在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孙庄村,56岁市级非遗项目孙庄舞狮代表性传承人孙德刚便和回家过年的小辈们早早起了床。“这次研究了几个龙年新动作,配合上音乐和武术,比往年更有气势!”孙德刚有些兴奋。
舞狮,被视为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重要仪式,是山东人过年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期间,热闹非凡的非遗舞狮表演几乎成为各地庆祝春节的“必选项”,为节日增添了欢乐喜庆的气氛。
“咚咚锵……”欢快的锣鼓声敲散了清晨的薄雾,孙德刚身为领狮郎,以一身武士装扮登场,弟弟孙德同、侄子孙书栋等人则身披或红或黄的狮头狮身,扮作4只神采奕奕的狮子,时而昂首阔步、时而摇头摆尾、时而高高跃起,吊足了观众“胃口”。“每到春节,不管天南海北,我们一大家子都会回村,走街串巷表演舞狮,热热闹闹过大年。”孙德刚说。
乡景里的非遗展演,增添了浓浓年味,留住了醇醇乡愁。从精彩绝伦的济南西关高跷,到绚丽夺目的淄博打铁花,从气势磅礴的日照渔家号子,到光影流转的泰山皮影戏……这些饱含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蕴藏着乡村的精气神儿,为人类带来欢乐,也为风尘仆仆归乡的游子提供了“精神港湾”。
今年,大家都说年味似乎更浓了。年味是什么?它不仅是丰盛的家宴、新贴的对联,更在于精神的传承、文化的延续。乡村文化旅游节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集中开展648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逐步推动非遗与春节“双向奔赴”。这个春节,蛰伏于生活各个角落的非遗项目迎来了展示窗口,同时,人们在享用这道节日文化大餐时,也勾起更深的乡愁,品到更浓的年味。
食俗,是年味更为具像化的表达。在山东,各地有各地的吃食讲究,比如胶东地区的花饽饽,淄博博山的四四席,聊城茌平的海二八宴,东营的滩羊汤、肴驴肉等等。一方水土成就一桌好菜,全省各地的非遗美食,不仅能充分满足食客的味蕾,其中流传至今的故事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济宁是鲁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因地处微山湖畔,一直以来有着“无鱼不成席”的传统。在一桌“全鱼宴”中,大小如莲子、银白似珍珠的漂汤鱼丸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大年三十,市级非遗项目漂汤鱼丸代表性传承人宗西振为了准备除夕订单,早上不到六点就来到水产市场选购食材。“像这样4斤重的草鱼,得买上10多条才够用。”宗西振说,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鱼丸软滑弹嫩,首选活鲜的野生微山湖鱼。
去皮剔骨、取精鱼肉、剁成鱼茸、搅打上劲……一碗飘香四溢的鱼丸上桌,宗西振和妻子至少得忙活三四个小时。他介绍,漂汤鱼丸代表着阖家团圆,过年期间,附近许多村民都会来打包一份带回去与家人同享。
除了吃寓意吉祥的春节美食,心灵手巧的山东人还擅长用非遗手造来“点缀”年味。杨家埠木版年画、烟台剪纸、滨州布玩偶……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无一不承载着老一辈手艺人的年节记忆和民间情调,让春节更加别具一格。“挂门笺纸扬春风,福守门神处处同”,说的就是集中在日照莒县和临沂一带的剪纸艺术——过门笺。
日照市莒县阎庄街道大柏林村,是全国制作过门笺的主要传统村落之一。大年三十,时近晌午,紫、红、绿、黄、粉、蓝——6种颜色亮丽、满载美好心愿的过门笺,已经贴在了每家每户的门楣上。
史龙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莒县过门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入行40载,他从始至终坚持用传统手作留住经典,一个木墩、一把木棰、几十把凿刀和彩色的纸张,是他全部的“家伙什儿”。“今年春节,我创作了9种龙年过门笺。等之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来村里研学时,我要教给他们哩。”史龙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过门笺是贴在门楣上的年味,泥叫虎则是摆在家中的吉祥物。地处莒县东北方的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是至今有400余年历史泥叫虎的发源地和主产地。
这几天,国家级非遗项目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鹏忙得不可开交。“针对龙年,我们首次大胆尝试把非遗剪纸龙和传统泥叫虎结合起来,重塑龙年泥叫虎的形象。”聂鹏是90后,对年轻市场有着天然的洞察力,年后,他将推出一批龙年限定泥叫虎文创衍生品,进一步为老手艺注入新活力。
“我成立了泥塑工作室,吸引本地20多户村民参与,每户每年通过泥塑至少能赚两三万元。老百姓重拾老手艺,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增收致富。”聂鹏说,今年春节,泥叫虎所有产品线总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在与村民的通力合作下,相关制作均有条不紊地进行。(王鹤颖)
在民宿院子里“燎文烟”“放鞭炮”来辞旧迎新,检查房间地暖温度和新年布置,最后摆上新鲜的水果和干果……大年三十早晨六点,临沂沂南竹泉村精品民宿负责人毛培娟就忙活起来。“今天有来自青岛、天津、江苏等地的六个家庭来竹泉村民宿一起迎接新年,大家一起贴春联、包饺子,吃公鸡炖松蘑、野生大鲤鱼等当地特色年夜饭。”
这个春节,以体验年俗为主题的乡村民俗游热了起来,下乡拾年味、寻年俗、觅乡愁成为游客春节旅游的鲜明诉求。乡村,作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聚宝盆”,无疑是年味十足的地方。
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期间,全省各地深入挖掘呈现乡村文化特色,精心策划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了丰富多彩的乡村节庆习俗游、非遗体验游、古城古村游、新春田园游、民宿欢聚游等特色产品,在让年味变得更浓的同时,也有效激活了乡村文旅消费。
龙年春节期间,竹泉村·红石寨作为老牌乡村旅游景区,在往年民俗展演体验的基础上,又特别上新了潮趣游园会。“为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打卡,我们今年在景区增添了古装巡游NPC、祈福互动小游戏等网红元素,还有欢乐大马戏和汽摩特技等游客喜闻乐见的表演。”竹泉村·红石寨景区企划总监王峰和记者说,“大年初一,景区客流量近万人。”
与都市的年味不同,乡村各具特色的年俗风情、传统怀旧的民居宅院、传统烹调的农家年菜、走街串巷的拜年问候等,都让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乡土”年味格外浓郁。
敲花鼓、舞龙狮、扭秧歌、抬花轿,近日东营市垦利区杨庙·黄河里民俗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不少游客来到黄河边寻找记忆中的年味。“除了看热闹的民俗表演,我们还玩了射箭、捶丸、投壶、蹴鞠等国风小游戏,很有过年的氛围。”来自利津县的游客崔振卿和记者说,“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村落的场景还原,让人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过年的时光。”
“我们利用杨庙·黄河里保留的二十世纪传统民居的特色风貌,特别策划了老村落怀旧系列活动。”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党委宣传委员王建超介绍,活动围绕过去村民怎么过年,对老村落内外进行灯光修复、挂灯笼、贴对联、营造雪景春节气氛,为游客呈现拜年、年夜饭等场景,展现过大年的往昔记忆。
当“年味乡村游”和“艺术文艺范”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年来,不少回乡创业的“乡村合伙人”为“乡村游”注入创新力量。如泗水县等闲谷艺术小镇这类文艺气息十足的新型乡村旅游目的地,让春节期间齐鲁乡村中的文化民俗、风土物产焕发着新生活力。
大年初一,在等闲谷艺术小镇阅湖尚儒文创街,人潮熙熙攘攘,川上咖啡厅、乡村理想生活馆、游慕茶舍等艺术性十足的场馆被年画、红灯笼、贺年条幅等新年元素装饰得喜气洋洋。街区的“虎咬瓜”店铺内,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店里所售的饮品、糕点等都是用泗水地瓜制作,以当地特产为原料的创意食品很受欢迎,春节一天的销售额就有五六千元。”“虎咬瓜”店长孔圆说。
在离文创街不远的阅湖尚儒研学基地,非遗体验成为热门项目。“把泥坯固定在拉坯机中心,机器旋转起来后用指头指腹缓慢向内扣,将泥坯上方开口。”陶朱工坊内,负责人马骁正在指导游客制作陶艺。“泗水县柘沟镇制陶历史可追溯到六七千年前,工坊主要进行传统泥陶的展示和体验。”马骁和记者说,“春节期间来体验制陶的游客很多,今天就接待了上百名体验者。”
“大年初一,景区的客流量达到上万人。”据等闲谷艺术小镇阅湖尚儒研学基地运营经理刘雪梅介绍,今年春节景区不仅开设泗水民间剪纸、鲁班记忆、扎染等10余项非遗体验项目,还首次开放了艺术粮仓并设置猜灯谜等互动打卡游戏,让游客过一个具有乡村文艺范儿的新年。(唐晓宁)
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聊城水上古城游人如织,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赏美景、品美食。在古城楼西大街聊城县署,游客参观县署,体验射箭、投壶、木版年画印制等传统民俗。
“小朋友,你把墨汁轻轻刷匀,把红色的那面贴在木版上,用滚刷滚动后,揭开看看印的是什么图案?”聊城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宋兴润在聊城县署工作人员胡国亮的指导下,成功印制了一张生肖猴的木版年画,墨色线条印制在洒金红宣纸上,喜庆又有趣味。宋兴润又找到哥哥和妈妈的生肖,一口气印了三四张,过足了木版年画印刷的瘾。
春节是团圆佳节,各地抓住时间节点,开展年俗和各种非遗宣传展示、体验交流活动,让市民、游客在游玩中体验老手艺的魅力。
东昌府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让年画重回市民生活?今年春节期间,东昌府区各个乡镇大集上,不少村民都收到了免费发放的年画,这些年画来自东昌府木版年画市级传承人、同顺和木版年画第六代传人荣维臣。“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兴盛与明清时期东昌府刻书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春节期间,我们开展了东昌府木版年画重回春节活动,免费将三千余份年画送到百姓手中。这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又将浓浓的年味、深深的祝福送到百姓身边。”东昌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席真说。
这几天,山东博物馆“沿着运河看年画”展览前,游人如织。除了山东博物馆馆藏年画外,还从开封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威海市博物馆等借调了众多展品。游客在欣赏年画的同时,还能参与互动活动,亲手糊一个灯方年画、体验非遗工艺染制蓝印花布等,“知识、体验、快乐”成为孩子们最好的新年礼物。
近日,在费县朱田镇魏家沟村的文化长廊,“乡村书场”如约而至。重拾渔鼓戏,王西宝老人热情不减当年。只见他手捧筒状乐器,有节奏地敲击,配以生动的唱腔,赢得听众阵阵掌声。
王西宝年轻时就成立了渔鼓戏班,组织了五六名渔鼓好手上台说书,不仅在十里八村闻名,就连其他县区也会慕名邀请他们前去表演。后来渔鼓戏逐渐式微,伙计们放下渔鼓,干了别的营生。王西宝说,有时看着墙角孤零零的渔鼓,他会因这门手艺可能失传感到惋惜。
但在朱田镇文化站前站长刘凤军看来,快板、评书、老戏这一类的说书文化,作为农村地区最通俗易懂的表演方式,仍然很有挖掘推广的价值。近年来,他配合费县文旅局在当地开展老艺人寻访工作,挖掘出擅长说书的老艺人近20人,并将他们聚集在一起,通过“乡村书场”的形式展现传统艺术的魅力。
随着“乡村书场”的持续开展,慢慢的变多的乡土艺人加入“乡村书场”的队伍中来,村民们再次燃起对传统说书文化的热爱。
“截至目前,我们共开展‘乡村书场’文化活动120余场,惠及群众8000余人次。”朱田镇文化站站长王静介绍,该镇还开展了广场文化艺术节、一村一场戏、乡村微剧场等各类文化活动,把身边人、身边事,通过戏剧、评书、快板等形式表达出来,用简简单单的“庄户戏”给基层群众带去文化滋养。
2月11日大年初二,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杨家山前村热闹非凡,在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拜年之余,村民们不约而同来到村委大院,观看吕剧《小姑贤》演出。
“大戏唱起来,年味就足了。”一位李姓大爷和老伴儿从家里带着马扎赶来过戏瘾。“看戏是我们老一辈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事儿,一年到头就盼着赶年集听几场戏。今年春节自己村里就有戏看,我们怎么能落下?”
被唱戏声吸引来的,还有年轻人的身影。“让孩子感受一下民间传统文化挺好的,老一辈的戏曲有时候咂摸咂摸挺有味道的。”一对返乡的“90后”,带着4岁的孩子前来观看,并把拍的视频发在了朋友圈。
台下村民的热情追捧,让台上向阳村李二嫂吕剧团的演员们劲头更足了。“大家都拿出咱的看家本领来哦!”团长张念海笑着吆喝道。
春节前后不在家忙年、过年,反而进村进集送戏,对向阳村李二嫂吕剧团团员们来说,慢慢的变成了惯例。这个平均岁数65岁的吕剧团,成立于2014年,是岚山区高兴镇“一年一村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的主力剧团之一。最近这几年,他们一年要大大小小演出100余场。
为什么叫“李二嫂吕剧团”?“提吕剧就必须提《李二嫂改嫁》,我们向阳村是《李二嫂改嫁》作者王安友的老家,也是李二嫂改嫁故事的发生地。”张念海说,剧团成员有土生土长的高兴村民,也有周边乡镇的,平时或打工或种地,因为吕剧这个共同的爱好聚在了一起。“别看我们不是专业演员,但只要接到电话,就会马上赶来排练!”
这两年,除了唱《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等10余个拿手传统吕剧剧目外,剧团还排了不少新戏,如《李二嫂调解》《李二嫂新传——白云山前采茶忙》等。
“乡村文化就要传承与创新。这几年,我们眼看着乡村一年一个样,各级对文化逐渐重视。只要村民愿意听,只要我们还能唱,就会一直唱下去,让大家尽情享受吕剧的魅力。”张念海说。(高田 纪伟 丁兆霞 高云野)
“老包装的钙奶饼干3包,老年硒锌饼干3包,再拿4包新出的国潮饼干,帮我装到一个礼盒里。”2月11日,大年初二,市民张长霞早早来到青岛台东利群超市,购买走亲戚要用的青食钙奶饼干。
“今年青食有不少变化。像这个个性定制礼盒,消费者就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需要或者口味自由搭配选择,很受消费者欢迎。”台东利群超市门店经理杨海清说,今年春节,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食”)还新推出了多款“龙年好礼”富贵吉祥、匠心传承等礼盒和伴手礼,来满足那群消费的人不一样的需求,春节期间销售火爆。
“时代在变,我们的味道没变,但是‘打法’必须变,我们不仅要保住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更要不停地改进革新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青食副总经理田健说,除了不断开发新品打造多元产品矩阵,去年以来青食还新建了连云港、呼和浩特、郑州3个营销中心,以此为支点扩大辐射省外市场,并通过广交会等逐步打开国际销路。
春节消费是一年消费的风向标,“老字号”是市民的心头好物。为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热闹的春节消费氛围,我省各地围绕汽车、老字号、餐饮、名优商品、农村市场等重点领域,融合春节文旅活动,打造消费新场景、新模式。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月12日大年初三,全省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当日接待游客376.8万人次,门票收入5395.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81.8%和291.6%。全省文旅活动多姿多彩,群众出游热情持续高涨,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
文旅市场供给丰富,彰显民俗文化特色。各地持续开展“好客山东贺年会”“来山东过大年”等系列活动,让广大游客在逛古城、品非遗、看展演、赏花灯中欢度传统佳节。在旅游高峰带动下,“老字号”产品也迎来销售高峰。
正月初二、初三,是聊城人回娘家的日子。在聊城魏老六魏氏熏鸡向阳路老店,来往选购熏鸡的顾客络绎不绝,只见店员手脚麻利地从橱柜中取出紫黑色的熏鸡,用白纸包裹住,附上标签,迅速用纸绳缠绕,打包完成递给顾客。
“魏氏熏鸡是聊城土特产的典型符号,既然是‘土特产’,便有其地域的局限性。春节是食品消费旺季,传统食品也需要与时俱进,迎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省级非遗项目魏老六魏氏熏鸡第七代传承人韩洪欣说。去年11月,魏老六魏氏熏鸡创新推出轻享熏鸡,相较于传统的魏氏熏鸡焖煮后再熏烤60个小时,新款的轻享熏鸡只熏制16个小时,味道鲜香,口感筋道。“这款减盐版的轻享熏鸡,食客拿回家放到微波炉里热8分钟,就能吃到热乎乎的熏鸡,这也是我们今年主推的一款产品。”聊城市龙胜斋魏老六魏氏熏鸡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广栋说。
魏氏熏鸡向阳路老店里,摆放着黄金丝产品,精巧的四方小盒里封装着15克鸡丝,外包装上写有“茶肴”二字,包装图案风格典雅古朴。小包装的熏鸡风味的休闲零食,也是聊城市民的待客之礼。“零添加,口感又筋道,外包装看着古朴又大气,自己吃、送人都可以。”聊城市民王伟购买熏鸡时,又给孩子挑了一些休闲食品。
近年来,传统地方名吃不停地改进革新形式,改变了人们的固有印象,带给人们慢慢的变多“惊喜”。
2月8日,在蒙阴县煎饼花大嫂徐海霞煎饼店的二楼,各具形态的“鲜花”正肆意绽放枝头,若不是走近之后看见花瓣上独属于煎饼的纹路,寻常人很难将这些花与沂蒙山区老百姓的主食联系在一起。徐海霞正忙着赶制煎饼花订单,她左手拿着细长的棒签,右手将叠成长条的粉色煎饼上下翻折,间或点涂蜂蜜与糯米粉制成的“胶”,翻折五六个回合后,一朵栩栩如生的“玫瑰”就跃然指尖。
“黄色煎饼花是黄桃味的,粉色是火龙果味的,紫色是紫薯味的,所有的颜色都源自天然食材。”徐海霞说,“毛巾能做成花,纸巾也能做成花,但只有煎饼做的花,又好看又好吃。”
日常吃的煎饼出了新花样,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一探究竟。煎饼花在节假日畅销,新人定做煎饼手捧花,大学生特地买来推荐给外地朋友……顾客定做煎饼花的要求慢慢的变多元,早已超出了徐海霞最初的想象。“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带领更多人一块制作‘煎饼花’‘煎饼画’,让大家一起致富!”徐海霞说。(李媛 高田 王思晴 唐晓宁 张圣虎)
2月12日,大年初三,临近中午,即墨古城里的小吃街已飘满“人间烟火”,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我们从小年到年三十举办年货大集,初一到十五无缝衔接春节庙会和新春灯会,‘忙年’的常态又回来了。”即墨古城文旅展演部负责人崔长富和记者说,“来古城,过大年”不仅是即墨古城的春节IP,也是到青岛过大年的特色名片。
即墨古城贯穿小年至元宵节的赶年集、逛庙会、看灯会活动,把古城装点成一个全天候“发光”的文旅消费特色街区,除了吸引外地游客,还可以辐射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镇村居民,在这里,各色店铺、沿街摊位齐聚着新春好货,来自天南海北的特色美食、民俗非遗、趣味游戏,让文旅消费得到集中释放。“古城就像一间会客厅,把即墨城乡的好品美物全部融进来,从即墨老酒、即墨花边绣到各色小吃、柳腔表演等,原汁原味地呈现给游客。”崔长富说。
当前,全省各地持续丰富优质文化旅游服务产品供给,不断推出形式多样的文旅消费促进活动,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各类活动掀起乡村游高潮,各地精心筹备的新春庙会、文化市集、非遗展演、大型灯会悉数登场,富集“村字号”IP的县域,把“到山东过大年”的气氛烘托得浓厚而热烈。
把这些“村字号”传播出去,除了自身造势,还需借势。5A级景区青州古城,便成为当地镇村宣推的“流量池”。大年初一,青州古城接待游客8.59万多人次,初二超过10.79万人次,初三超过13.6万人次。火爆的人气,让来自各镇村的非遗、老字号、乡村民俗、坊间手造、特色农产品,被游客看到,购买,带回家……“这是对乡村IP最好的分享和传播。”青州市古城保护与建设投资运营中心副主任何丽说。
目前,我省一体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线下线上齐发力,具备优越资源禀赋和地理优势的县域,发展势头强劲,逐步形成了“串点、连线、成片”的新格局。
今年春节期间,聊城市茌平区整合境内资源,筹划“乐享新春·戏曲七天乐”新春戏剧展演、“茌平好物产
红火迎新春”农村电商选品展销会、中国兔文化产业园“国潮童话 戏雪狂欢嘉年华”、佳乡田园2024国潮中国年等30余项特色活动,主打鲁西年俗IP。
人人有活干,个个腰包鼓。佳乡田园综合体春赏花,夏露营,秋丰收,今冬又搞起了首届新春大庙会和灯会,四季不间断的主题活动让茌平区杜郎口镇越来越美,也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就业及创业机会,靠着“卖风景”过上了好日子。村民解鸿运在景区附近经营餐饮生意,年收入可达30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品有特色,活动吸引人,山东独特的乡村IP也在全国叫响。威海荣成的“天之尽头 天鹅海岸”之旅,以乡村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物产民俗为亮点,通过乡村旅游线路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入选全国“多彩乡村”线路。聊城临清的“春‘运’来临
千年运河文化”之旅,突出冬季和春节时令特点,以年俗文化、节庆活动、赏冰玩雪、乡村美食、年货集市为特色,入选全国“欢聚过年”线路。
“除了春节,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启动的‘乡村好时节’活动,打造出夏至面、过半年、渔民节、饺子宴、露营季等年度热点活动,相关话题在网络上的阅读量已经突破1亿次。”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乡村好时节”作为山东乡村振兴品牌塑造与传播案例,摘得2023年7月在澳门颁发的“长城奖-文旅好品牌”铜奖,全方面提升了山东乡村IP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在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带动下,高品质的产品供给丰富,文旅消费持续升温。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春节假期前四天(正月初一至初四),全省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307.5万人次,门票收入19860.3万元,营业收入59263.6万元,与上年同期(正月初一至初四)相比,分别增长45.5%、223.6%、103.9%。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夜游打卡为假日旅游带来新的活力。(刘英 唐晓宁)
踩着春节的鼓点,踏进淄博周村古商城,远远的就听得到一阵阵透亮的锣声。声音时而清脆急促,时而洪亮喧天。循着声音,在银子市拐角处,一家名为“周村铜响乐器”的店铺里,非遗传承人蒋义东正手持铁锤,为一面新做好的锣完成最后的调音。
听到锣声,远近的游客聚拢过来。小锤敲击锣面之后,立刻用手捂住锣心,要的就是锣点的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声音是有形状的,乐器就是声音的容器。击打的过程,就是在细微调整锣面的厚薄度和延展性,让声音变得或浑厚低沉,或悠扬致远。”蒋义东说。
锣的声音能传多远?曾经,是一个个村庄的街巷,是十里八乡。如今,在淄博周村、济南章丘一带,以锣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铜响乐器,走出民间音乐的小圈子,它们不仅穿越时间,活跃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更跨越山河走出国门,远播山东声音。
铜锣是中国传统铜响乐器,以铜为主原料,配以锡、银等金属,看似形态简单,但制作工序繁多,工艺技术要求很高。一面锣往往要经过千锤锻打,才能使铜皮厚薄均匀,大小合格。而最后一道工序“定音”,多由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匠人执锤,耳听目观,需要眼力、听力和手感力度三者完美配合。
“调音是一门需要长期实践方可掌握的独门技艺,也因此至今没办法实现机械化,需要人工亲力亲为,5年能出师就算很快了。”作为省级非遗“周村铜响乐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人物,蒋义东出生于铜响乐器制作世家,技艺承袭自父亲蒋立德,到他已是第七代。而在周村当地,铜响乐器生产已有400余年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周村铜响乐器生产逐步发展,产量曾达全国同行业之首。蒋义东和父亲曾经工作过的鲁东乐器厂,1956年试制成功军乐钹,改变了过去我国的军乐钹依靠进口的历史。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来中国演出时曾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一面直径130厘米铜制大锣,负责制造的也正是鲁东乐器厂。“锣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永远丢不了。”蒋义东说。
几十年间,蒋义东制锣技艺传承到了儿子和徒弟手中。在一代代人的交接棒中,铜响乐器的市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距离周村40余公里,济南市章丘区白云湖街道的金生源乐器厂,厂长范育荣正在享受一年到头难得的闲暇。这家门脸不大的小厂,在铜响乐器的出口市场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拿”。2023年,金生源的销售额达到2300万元,出口镲片4万多片,铜锣2万多面。
“你肯定想不到,传统的中国铜锣,在国外的应用场景比国内还要多。比如工艺改进后的锣,声音更加悠长,和瑜伽结合,用于音乐疗愈。”范育荣告诉记者。
春节前,范育荣带着厂里的新产品,前往美国洛杉矶参加乐器灯光音响展,扩展新客户。“来自巴西等国的客户,对我们的产品很感兴趣,我们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范育荣说,展会期间,他们与各国的客户签下了10万美元左右的订单,“这也算是我送自己的一份新年大礼,过了正月十五,很快就要忙活起来赶制订单了。”
出口之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旦有新品在市场上冒头,我们第一时间就要关注。”范育荣在生产传统乐器的基础上,将传统加工工艺与西洋乐器生产技术结合,制作与国际接轨的西洋乐器镲片,用于音乐疗愈的铜锣、颂钵,以及新乐器海浪鼓、溪水鼓、雨棍等。销售上,通过全世界内的广泛参展,品牌知名度逐渐打了出去。范育荣还抓住亚马逊、速卖通等电商发展的时机,搭建起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平台。
靠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过硬的产品的质量,金生源的产品远销德国、日本、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铜响乐器制造业的品牌企业。
目前,山东、山西、河北、湖北等地铜响乐器产业较为发达,而济南、淄博一带,因长期有金属冶炼和金属物件制造的传统,从业人员众多,技艺也较为成熟,制作出的铜响乐器工艺精细、品质考究,受到业界人士和国内外客户的赞誉。在济南章丘,形成了有10家相关企业的铜响乐器集群。
当前,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乐器种类非常之多,但每年春节,人们依然会集合起来敲锣打鼓欢度新春。铛铛铛,这简单的节奏,是充满魅力的乡音,是对传统、对故土的思念……(陈晓婉)
2月14日,正月初五上午10点,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七墩山路的图书馆内,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阅读桌前,暖色调灯光下,读者正在认真阅读。他们当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奋笔疾书的学子,并还有初识文字的孩童。
在儿童阅读区的环形阅读台旁,市民王婷婷带着孩子认真挑选图书。“家里也有给孩子们买的图书,但还是想带他们来图书馆体验读书的氛围,在这里也更加容易沉下心来阅读,也能体验到不一样的年味。”王婷婷说。这座新图书馆运营后,她就给孩子制订了图书馆里过大年的计划,没想到图书馆里还有各种特色活动,孩子们特别喜欢。
“春节期间,我们为读者精心准备了拜年礼物——龙年玩偶,还举办了‘龙吟书香’甲辰新春龙文化展览,打卡寻福、非遗手工等特色活动。”青岛西海岸图书馆负责人和记者说,目前,馆内共有20万余册图书,伴着书香过大年,成为当地春节时尚。
山东各地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点亮了春节假期,不少地方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延长开馆时间,推出了新书展、非遗展、年画展,开展山东手造体验活动等,市民在假期中也能享受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感受别样年味。
2月12日,正月初三,青州博物馆门口闸机一放行,来自武汉的游客诗歌华随着众多游客直奔四楼,走进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艺术陈列馆。“我喜欢造像,尤其是南北朝的造像,青州博物馆馆藏造像如此丰富,让人着迷。”诗歌华说。这些造像的衣服、身材、表情,都让人心生欢喜。尤其是造像的微笑,让人安心。她准备在博物馆里待上一天。
“我们组织了‘龙腾青博,福满青州’系列活动,包括写春联祝福、做事事如意花灯、手制大红包、博物馆寻龙等。假期期间,每天实际到场游客约1万人次。”青州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张安生说。青州博物馆还更新了山东手造青博有礼文创店,与潍坊博物馆合作举办“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画展,各具特色的活动让游客大饱眼福的同时,又增加了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春节怎么过,才有新鲜感和年味?青岛啤酒集团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对中国人来说,“团圆”是一年到头最幸福的事,今年春节,拥有百年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青岛啤酒,通过引流量、聚人气的新潮体验,为广大购买的人和游客献上了不一样的“新春大餐”。
这几天,河北的陈先生和朋友自驾来青岛,打卡了青岛啤酒博物馆。今年春节,青岛啤酒博物馆结合年纪轻的人喜欢MBTI性格测试的热点,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做不一样逛馆攻略。“青岛啤酒博物馆量身定做的逛馆攻略太棒了。我们参观了百年地下酒窖、现代化生产车间,在醉酒小屋体验到‘醉酒’感受,更在神秘好玩的4D影院进行了一场冒险之旅,还交到了新朋友。”游客陈先生说。
不仅如此,青岛啤酒博物馆打造的剧游《觉醒的酿造师》升级推出新春限定本,游客们穿梭其中,通过主题换装体验,一秒穿越民国,在7000余平方米的老厂房里通过真实社交、烧脑剧情、搜证解密、密室逃脱等多种玩法嗨翻全场,拉满新年氛围。
2月16日,上午在趵突泉景区游玩后,来自河南的赵华一家直奔附近的电影院。“孩子想看动画片《熊出没·逆转时空》,这一部优秀的电影坚持了‘合家欢’的定位,我们家长也很喜欢。”赵华说,《飞驰人生2》《热辣滚烫》《第二十条》等电影口碑也都不错,他们还会在游玩的同时,专门抽出时间看电影。
今年春节,山东电影票房势头喜人,在票房、放映场次、观影人次、上座率等方面的数据不断攀升,爆发出强大的市场潜力。面对不断攀升的观影人群,各地影院以优化排片、延长营业时间等举措,满足观影需求。(石如宽 张忠德 白晓)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