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浙江富润收购了互联网数据公司泰一指尚,开启了传统产业和新兴起的产业两条腿走的转型之路。但对于传统产业,赵林中丝毫没有打算放弃。
“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不是对立的,也不是简单的取代,传统产业要有自我颠覆的勇气,坚守不是死守,需要改造提升。”在交谈中善于打比喻的赵林中说,这就像“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在不知道新水桶能否装水之前,不要扔掉旧水桶”。
纺织和印染是富润的传统产业,面对生态环保、成本上涨等诸多压力,富润闯出了一条康庄大道:绍兴市印染行业绿色标杆企业认定结果揭晓,只有七家企业获此殊荣,富润印染就是这里面之一;绍兴市经信委公示了第一批“隐形冠军”,富润纺织榜上有名。
“拿到这些荣誉都是很难的,比如绿色标杆企业就有一条硬杠杠:排放一吨污水,必须创造30元以上税收。仅此一项,95%以上的印染企业都做不到。”赵林中说,传统产业中一样有“黄金”,关键是要找到掘金的钥匙。
走进富润印染,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不少都是前来加工布料客户的外地车辆。工厂内,大卷大卷的白色坯布,像粉笔一样被堆叠得整整齐齐,摞在各个角落,一派热闹景象。“去年受行业整治、环保升级等影响,产能会降低,但在今年完全逆转,半年生产量为4370万米,产能实际利用率98.75%,同比增加10.09个百分点。”富润印染副总经理阮伟锋对此颇为自豪。
绍兴加快印染产业提升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大量印染企业面临关停整顿,为何富润是例外?“印染企业要生存,就要走出绿色转型之路,这不是靠政府倒逼,而是主动自我革命。”阮伟锋介绍说,富润印染很早开始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设备,转而引进蒸汽定型机、印花后水洗等先进设备,总投入近5000万元。
花重金提升设备,解决的是资源低配。印染行业属于高能耗、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国内印染企业的单件产品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而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7%,落后于制造业中等水准。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等形势下,做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抓住时代机遇,比同行先行一步。
随着周边印染企业停产整顿,市场需求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订单向已完成改造提升的企业集中,富润印染受益明显。从去年开始,富润印染满负荷开工,但仍然有新客户源源不断地上门寻求加工,订单量预计会增长了两三成。
在数码印花车间,37岁的周可正在操作计算机分色印花系统,控制各种专用染料直接喷印到织物上。印出来的花型不仅色彩更艳丽、立体感更强,而且没有一点污染。
数码印花和传统印花完全不同,周可感受最为深刻。“我以前在传统的印染车间干过,工作环境很差,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就是因为吃不了这个苦。”同样是印染车间,数码印花是在空调间内,不论夏天还是冬天都保持恒温环境,每天的工作就是盯好12台数码印花机。数码印花省去了传统印花方式中的制版工序,直接通过电脑上传需要印染的花样,然后直接“打印”出来即可。
数码印花不仅能使印花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不受花样花回大小、套色多少的限制。既然好处这么多,为何其他印染企业就没有上马这类新设备呢?阮伟锋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原由:成本太高。这个成本不是指设备成本,而是印染成本,传统印染成本只需要2元至4元/米,而数码印染却高达16元/米左右。
新设备和新技术不能仅仅是为了节能减排,更关键是为公司能够带来效益。“我们得知这几年客户的真实需求呈现出‘快时尚’的特点:订单量少、花型款式多,但交货周期却很快。传统印染企业很难适应这种订单,光出匹样布,就要经过分色描稿、扫样等多个环节,这花上一周多时间,而数码印染最快当天就能出样布。”阮伟锋说,富润印染在这两年陆续增加数码印染设备投入,就是源于市场日渐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如今,一两千米以下的个性订单慢慢的变多,全部转到数码印花车间来完成。“平均每个月,这样的个性订单在50个以上,假如没有这些打印机,根本不可能完成。”周可用手擦拭了下眼前的数码印花机,手上没有一丝灰尘。
纺织,是富润传统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印染产业一样,同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非常激烈利润有限,粗放型发展很难适应当前形势,改造提升需求迫在眉睫。
“做别人做不了、不想做的产品,哪怕数量再少,也需要去试一试、博一下。” 杨利永说,富润纺织就是在一次次的尝试和拼搏中,拿下了一个个市场。有一年,一位日本客户希望做一批羊毛纱和涤纶长丝交织的新产品,但订单很小,仅仅500米,很多纺织企业觉得太吃亏不愿意做。一个纺织产品的开发,往往要经历数十次的试验;一米新品的背后,往往堆积着数百米的废品,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富润纺织不断的提高工艺参数最终成功。一年之后,新订单接踵而至,从500米做到了几十万米。
技术创新来自于研发投入。在富润纺织一楼的成品陈列室,有数款亮光面料颇受市场欢迎。杨利永捧着其中一块黑色带光泽的毛呢面料说,这款面料与意大利产品很接近,但价格只有国外的60%,为了研发这种亮光工艺,企业投入了上百万元。这并非偶然,富润纺织每年都将利润的30%投入到研发和新产品研究开发上,技术创新让企业在“高精尖”道路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