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傍晚6时许,夜幕逐渐落下,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周边又进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市场的营业时间即将结束,生意却一刻不停——95后安徽女孩唐燕慧脱下棉服外套,在堆成小山的快递包裹前麻利地誊写着商户发来的运单。她所在的快递公司去年刚刚成立,专为运输纺织品小样而开设,装满样布的包裹当晚寄出,隔天一早就能送达全国多地的服装工厂和设计师手中。柯桥的纺织品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初具雏形,如今,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走在柯桥的大街上,五颜六色的巨幅面料广告映入眼帘,往来形色匆匆的人们,谈论的话题三句不离纺织品生意。围绕着这块由经纬线交织而成的小小布料,财富和商机的道路就此铺开。据统计,2020年中国轻纺城市场群实现成交额2163.25亿元,3万余家商户在此落地扎根。
4月8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东市场交易区,两名在此工作的年轻女孩坐在一捆布料上交谈。
在中国轻纺城东市场的一家店铺里,90后绍兴小伙朱瑞刚正熟练地向来客介绍着自家面料的产品特点。从南京一所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转行做起纺织品销售的工作。他更喜欢现在的工作氛围,身边大都是同龄人,还能锻炼沟通技巧和抗压能力。他所在的企业是一家拥有20多年历史的老牌纺织面料公司,尤其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经常会去高校招收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朱瑞刚认为,纺织行业看似门槛低,但随着市场对创新、环保面料的需求,未来将有更多专业人才带给行业新的发展。
4月11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东市场交易区,来自河南一家服装厂的设计师郭涵(右二)正在挑选今年冬季款服装的面料。中国轻纺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吸引着许多设计师和服装厂商前来“淘金”。
充满机遇的“纺织之都”,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年轻人。29岁的侯美伶曾在四川成都做英语教师,4年前,跟随男友离开家乡来到柯桥,她看中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景,想趁着年轻挑战一下“不一样的世界”。侯美伶认为,年轻人对当今时代的信息感知更敏锐,在这里打拼更有优势。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家纺织公司门市铺面的店长,“在这里只要你付出努力,就能看到回报。”
4月12日,30岁的程培钊在公司的直播间里。去年他曾在这里做过十几场面料直播。
4月12日晚,中国轻纺城国际面料采购中心附近的一条商业街,优美(中)正在领舞。她今年刚刚拥有一家自己的布料店,每天下班后都会来这里跳舞。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让柯桥的面料生意延伸至“云”上。去年疫情期间,不少商户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开始尝试将实体柜台中展示的布料搬进网络直播间。但是纺织品不同于其他商品,一般来说买家需要亲眼看到、亲手摸才会下单。就职于上海一家设计服务类公司的程培钊,去年为轻纺城的商户做了十几场面料直播,最多的一场有1万多人观看。他认为面料直播的价值并非直接为商户带来收益,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将服装厂商、设计师和面料厂商连接起来,让更多服装从业者能更直观地接触到价格低廉、品质优良的面料,“让中国制造逐渐转型为中国创造。”程培钊说。老一辈的开拓者为柯桥的纺织产业打下根基,而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布二代”们,正试图在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家中从事布料生意的90后女孩陈珍珍从伦敦大学毕业回国后,与初中校友潘卓颖和李菲在柯桥成立了一家服装工作室。潘卓颖此前在意大利学习服装设计多年,她看中了柯桥成衣市场潜在的机会,“这里服装行业的竞争没有杭州上海那么大,而且第一年工作室租金全免,很适合创业。”纺织行业与服装行业紧密相连,借助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她们的品牌可以直接与柯桥当地的面料工厂对接,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有更多选择。
4月13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一家面料店,年轻的店员坐在铺满色卡的店面中。
4月13日,某国际货运公司仓库,两位工作人员核对货单。这些布料将发往巴基斯坦、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日晚,某纺织培训机构,学员们学习梭织面料工艺课程。他们大多是市场的经营户,利用业余时间“充电”。
不久前,柯桥轻纺城大道高架桥开始了全封闭施工,盘根错节的道路让网约车司机小肖有些迷路。前几年不做面料生意之后,他不常来柯桥,却总听人说这里又建起了新楼盘。从车窗一侧向外看去,有着千年历史的萧曹运河被春日的绿树包裹着,让人有一瞬穿越的恍惚;另一侧,川流不息的车辆载着成捆的布匹,飞驰向远方。
4月15日,全球纺织网市场服务部的缪麒麟(右一)正在与90后家纺店店主拍摄探店视频,展示一款空调被的印花。
如果我们平时路过一座轻纺城,或许不会花太多心思关注——不就是卖布料的地方吗?看似简单的布料,却关系着人们“衣食住行”的第一样。在这座轻纺城诞生的灵感和创意,把一匹匹各色花样的布料送上了时尚舞台,也送到了每个爱美的普通人身上。摄影记者孔斯琪用她的镜头和文字告诉我们,一个“卖布料的地方”其实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通过记者的采访,我们能看到,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几乎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有一技之长,似乎没有时间去迷茫。业余时间,不少人还会去夜校“充电”,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一起上课,家都安在了这里。记者在这里驻扎数天,深入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个“器官”,把一个个“细胞”个体的故事挖掘了出来。这组照片的镜头语言或许不是最有冲击力的,而是平稳耐看,但你会在细节处发现悸动,可能是一个游离的眼神,也可能是一个旁若无人的动作,记者捕捉到了这些细腻。正如年轻人的奋斗故事本身——表面风平浪静,汹涌都在内心。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